范中林醫(yī)案---慢性腸炎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劉××,女,26歲。北京某機關干部。

  [病史]從幼兒起,常年腹瀉,已遷延二十余載,北京××醫(yī)院診斷為慢性腸炎。經(jīng)中西醫(yī)長期治療未愈。1978年8月初來診,按太陰虛寒證泄瀉論治,三診病愈。

  [一診]1978年8月1日。腹時痛,喜溫喜按。下利稀薄,口不渴,不思飲食。神疲體弱,面色蒼黃無澤。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觸診肢冷甚。證屬太陰虛寒證泄瀉,法宜祛寒除濕,實脾固腎。先以四逆湯,繼以理中湯加味主之。

范中林醫(yī)案---慢性腸炎

  處方一: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處方二: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18克炒白術24克茯苓15克炙甘草30克上肉桂6克紅棗30克各五劑

  (辨證]《傷寒論》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患者肢冷,口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而厚膩,皆濕寒阻滯之象,為太陰虛寒之證。

范中林醫(yī)案---慢性腸炎

  太陰在臟為脾,脾主運化,脾虛邪陷,則中陽不振;寒濕不化,氣機阻滯,故腹?jié)M時痛;脾氣不升,寒濕下注,故下利益甚;脾失健運,后天失調(diào),故不思飲食。但必須指出,此證不僅在中州;長期泄瀉,不可單責之于脾。所謂“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患者神疲惡寒,面色蒼黃,顯系下元虧損,命門火衰,腎陽不振。王和安云:“但溫其中宜理中,溫其中兼溫其下宜四逆。”故一診即投之以四逆、理中相繼為治。

  (二診]8月23日。服藥后,腹瀉止,精神、睡眠均好轉(zhuǎn),食量增加。面色略轉(zhuǎn)紅潤,舌淡紅,白膩苔減。多年陳疾,初獲顯效。但久病后,脾腎陽虛,不能驟復,宜繼守原法,效不改方,加減再進。

  處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炒白術24克 干姜18克炙甘草15克 紅棗30克 上肉桂6克(沖服)

范中林醫(yī)案---慢性腸炎

  1979年4月20日追訪,患者說:自去年8月服藥后,從此未再腹瀉。

  茯苓15克[三診]8月26日。近半月來,大便趨于正常。上方加減,囑其續(xù)服一段時間,并注意忌食生冷,防止受涼,以資鞏固。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