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不宜久拖 中醫(yī)辨證施治效果好
? 靜脈炎,全稱血栓性靜脈炎即靜脈血管發(fā)炎,根據(jù)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其病理變化為血管內膜增生,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周圍皮膚可呈現(xiàn)充血性紅斑,有時伴有水腫。以后逐漸消退,充血被色素沉著代替,紅斑轉變成棕褐色。少數(shù)病人可引起反應,如發(fā)冷、發(fā)熱、白細胞增高等,患者常常感到疼痛腫脹。
靜脈炎往往是由靜脈血栓引發(fā)的,靜脈血栓初期癥狀較輕,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靜脈血栓一旦形成靜脈曲張,就會導致淺靜脈炎,嚴重者可發(fā)展為深靜脈炎,肌肉萎縮、壞死,甚至截肢。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動脈而成肺栓塞,就會危及生命。所以,得了靜脈血栓和淺靜脈炎應盡早治療,以免釀成大病。
部分患者采取手術切除治療靜脈炎,但對患者身心帶來雙重傷害。專家建議選擇中醫(yī)治療。靜脈炎屬于中醫(yī)血痹、脈痹、腫脹、血瘀的范疇。中醫(yī)治療以“溶栓通脈”效果較為顯著,療程短見效快,相對安全。那么中醫(yī)是如何辨證施治的呢?
一、血栓性淺靜脈炎
1、脈絡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通絡。
【中藥】金銀花、紫花地丁、茯苓、車前子、丹參、桃仁、紅花、牛膝。
【配方】方以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茯苓、車前子清利濕熱,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配牛膝破血通經(jīng),并引藥下行。紅熱甚者加公英、連翹、黃柏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腫脹甚者加蒼術、澤瀉以利濕消腫;疼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沒藥以活血止痛。
2、脈絡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中藥】桃仁、紅花、當歸、白芍、川芎、丹參、元胡、雞血藤、水蛭。
【配方】方以桃仁、紅花、當歸、白芍、川芎、丹參、元胡、雞血藤、水蛭共用可達瘀血去脈絡通、疼痛止之效。發(fā)生于下肢者可加牛膝,發(fā)生于上肢者可加桑枝;腫脹者加滑石、桂枝通陽利水;紅腫者加公英、地丁清熱解毒;浮腫晨輕暮重者加升麻、黃芪升陽利水。
二、深部靜脈血栓形成
1、脈絡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中藥】金銀花、蒲公英、地丁、茯苓、車前子、生苡仁、白花蛇舌草、丹參、炮甲珠。
【配方】方以金銀花、蒲公英、地丁、車前子、生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丹參、炮甲珠活血散結消腫,腫脹明顯者,皮色光亮者,加土茯苓、澤瀉;疼痛明顯者,加制乳香、制沒藥;氣虛者加黨參、黃芪。
2、脈絡濕瘀
【治法】活血化瘀,利濕通絡。
【中藥】丹參、赤芍、當歸、川芎、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
【配方】方以丹參、赤芍、當歸、川芎活血化瘀;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清熱利濕通絡。痛甚者加炮甲珠、制乳香、制沒藥活血止痛;素體陽虛,畏寒肢冷者,去銀花,加桂枝、細辛、附子溫陽;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益氣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