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疫苗接種三大誤區(qū)介紹,疫苗接種后要注意什么事項?
嬰兒自出生以來就與疫苗接種有關(guān)。但大多數(shù)父母對疫苗接種仍有疑問和誤解。
育兒疫苗接種三大誤差
誤解1:二類疫苗接種與否無所謂
疫苗接種是保護嬰兒免受傳染病最有效、最經(jīng)濟、最方便的手段。我國疫苗分為一、二類疫苗,又稱計劃內(nèi)疫苗和計劃外疫苗。政府為嬰兒免費接種一種疫苗付費。二級疫苗是父母需要付費的疫苗。二類疫苗常被稱為一類疫苗的補充,這給一些家長造成了一類疫苗重要,二類疫苗不重要的誤解。煙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表示,二級疫苗不強制接種并不意味著這種疫苗不好或不重要。這種分類的原因是國家沒有能力將所有疫苗納入一類疫苗。一些二級疫苗仍然積極建議父母給嬰兒接種疫苗,如水痘疫苗HIB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家長要正確認識二類疫苗。雖然是自費疫苗,但如果家庭經(jīng)濟條件允許,應盡量接種疫苗。
誤解2:只要接種疫苗,100%不會得相關(guān)疾病
事實上,目前任何疫苗都無法達到100%的保護,這是許多家長的誤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接種疫苗后產(chǎn)生的抗體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疫苗需要加強接種。比如麻疹疫苗接種8個月后,為了防止抗體慢慢減少后無法抵抗麻疹,應在1歲半、6歲時加強接種。父母要糾正‘打一針,包一輩子’的想法,按照免疫程序的要求給寶寶加強疫苗接種。”
誤解3:禁忌癥一定不能接種
接種疫苗有兩種禁忌癥,一種是暫停接種,另一種是禁忌接種。不同疫苗的禁忌癥是相似的。暫停接種一般指發(fā)熱、急性疾病等,禁忌接種一般指嚴重疾病、對疫苗成分過敏等。不同的疫苗也有一些區(qū)別,比如風疹減毒活疫苗,孕婦忌用,具體禁忌情況要看說明書。但是于禁忌癥不接種疫苗,感染疫苗也有預防疾病的風險。因此,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衡量禁忌癥和疾病的風險,然后做出明智的決定。
接種后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接種疫苗后,必須留在醫(yī)院觀察20分鐘,防止嚴重過敏。
2.注射疫苗后三天內(nèi)洗澡時,避免污染注射部位,防止繼發(fā)感染;防止感冒和劇烈活動。
3.脊髓灰質(zhì)炎減毒活疫苗用冷開水溶解后服用或直接吞咽,服藥前后一小時內(nèi)避免過熱飲食,保證減毒活疫苗的效果。
4.接種卡介苗后至三周后,局部腫脹、膿皰或潰瘍可逐漸出現(xiàn),三周后結(jié)痂。形成小疤痕,如果反應嚴重,可形成膿腫,應迅速到醫(yī)院治療,但禁止切除膿液,否則切口不易愈合。
5.接種疫苗后,個別兒童的體溫會在24小時內(nèi)升高。他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沸水,以促進體內(nèi)代謝物的排泄和冷卻。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如有高燒或其他異常反應,應及時咨詢醫(yī)生。
6、注射流感疫苗后,許多兒童會出現(xiàn)低熱、頭痛、疲勞等癥狀,有些還會伴有皮疹、惡心、嘔吐、腹瀉等。但這些都是正常的,父母不必擔心,反應會在1-2天后自然消失。
7.當局部反應嚴重時,可以用干凈的毛巾熱敷,每天4-5次,每次10-15分鐘;對于嚴重的全身反應,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一些藥物。如果接種后局部反應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消退,應盡快到醫(yī)院治療,否則很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