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治好的幾率有多大?胃出血這種疾病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很多人在患病之后總是擔心治療問題,那到底這個病能治愈嗎?醫(yī)生說,只要積極正確的處理是能治好的,下面給大家說說該病的緊急處理方法。
胃出血是胃部疾病中的一種,主要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胃出血發(fā)病急但是在發(fā)病的初期盡早治療是完全不會影響正常生活的,而且治愈的幾率也相對很高。
胃出血的治療辦法:
(1)補充血容量:酌量給予靜滴全血或新鮮冷凍血漿、代血漿及平衡鹽液等,有休克者應積極改善微循環(huán)。
(2)冰鹽水洗胃:可使胃壁血管收縮,并使胃酸分泌減少,促進止血。
(3)抗酸劑:每小時口服硫糖鋁0.75克或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鎂混合劑,可中和胃酸,達到保護胃粘膜的作用。
(4)外科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患者經內科治療后就可止血,但仍有百分之10左右患者需手術治療,否則難以控制出血手術多采用迷走神經切斷加胃次全切除術。
胃出血的突發(fā)狀況處理方法:
1、平臥病人出血后需馬上臥床休息,宜取平臥位并將下肢抬高,不宜采取頭低腳高位,以免影響呼吸,保持鎮(zhèn)靜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注意保暖。
2、禁食禁水如果病人出現嘔血或黑便,應馬上停止進食或飲水。因為進食、水不僅會加重病灶出血,還對入院后的內鏡檢查治療增加困難。吐血后,最好讓病人漱口吐出,水不能咽下,可含化冰塊,并使用冷水袋冷敷左上腹部。
3、呼吸道通暢保持呼吸道通暢是家庭救護中最重要的。因為病人嘔吐的血液或胃內容物如果被吸入呼吸道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特別是血壓較低、神志不清、一般情況較差的老年患者更易發(fā)生。因此,當病人出現嘔血時,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避免誤吸,及時清理口腔內容物。
過度勞累一般不會導致胃出血。雖然現在臨床上胃出血是非常多見的問題,但并沒有發(fā)現因為過度勞累造成,大多數患者都是因為藥物、外力刺激、胃部疾病引發(fā)。藥物因素,有部分的患者是因為長時間服用心血管藥物、消炎藥物等,從而導致胃出血問題。外力刺激,當胃部器官在受到外界過度的暴力打擊或者是劇烈運動刺激之后,就會造成胃部血管不斷的出血,從而誘發(fā)胃出血問題。常年胃病造成的這個因素在老年人當中較多見,尤其是出現急性胃黏膜發(fā)燒之后,治療不及時就會造成胃出血。
要是大量出血,可能會出現血壓下降,需要及時做出相對的治療。飲酒過量會導致急性的胃粘膜病變引起出血。如果有胃潰瘍的病史,飲酒就會刺激潰瘍表面出血。發(fā)生時需要暫時不要飲水,從而減緩胃部出血的情況,需要靜脈給予保護胃粘膜、出血止血的藥物。要是出血過于嚴重的話,那就得需要手術來進行治療。
要避免出現胃出血,一定要注意很多事項。要時刻保持警惕,慢性肝病患者應了解和掌握自身肝病的現狀,如是否有肝硬化或食道靜脈曲張。平時還要避免誘發(fā)胃腸道出血的因素。對于有癌癥家族史的患者,要多觀察自身癥狀,必要時做胃鏡檢查。要合理休息,不要太累,做到力所能及,勞逸結合,提倡跑步、氣功訓練、太極拳等相對動作緩慢的運動,不宜進行快跑、快走等劇烈運動。要吃合理的飲食,要注意多吃軟的食物,吃的時候,最好細嚼慢咽,這樣容易消化。
輕微胃出血有可能是因為胃潰瘍引起的,但也不排除是十二指腸潰瘍或者是胃部癌癥導致的,還有較大幾率是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者是胃底靜脈曲張破裂造成的。由于個人體質不同,引起輕微胃出血的原因也不同,建議到當地正規(guī)醫(yī)院做胃鏡、大便常規(guī)以及血常規(guī)等檢查,明確病因,并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癥治療。治療期間注意清淡飲食,避免吃辛辣食物。
輕微胃出血不需要住院治療。輕微的胃出血可以在家進行保守治療。發(fā)生胃出血期間要避免大量的飲食,要給予患者少量的流食,減少食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同時,要給予患者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的治療,同時可以給予止血的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經過積極治療能夠好轉。但是在胃出血的治療期間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有輕微胃出血變成嚴重的胃出血。如果患者同時在口服抗血小板的藥物,要囑患者立即停藥,監(jiān)測患者的血常規(guī)。同時觀察大便的顏色和量,以判斷患者胃出血的嚴重程度,胃出血加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輕微胃出血的患者不能吃辣。胃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消化性潰瘍,比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如果潰瘍已經侵蝕到局部的毛細血管,會引起出血樣的表現。輕微胃出血的患者,應避免服用對胃黏膜造成傷害的藥物,同時也不能夠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會對胃腸道的黏膜造成損傷,會加重胃酸的分泌,不但會導致胃出血復發(fā),還會加重胃出血的癥狀,所以患者不能夠吃辣的食物。同時,還需要清淡飲食,可以吃容易消化、吸收、養(yǎng)胃的食物。應該注意飲食的調理,還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必要時,應用藥物,有利于胃出血的恢復。
多發(fā)性胃潰瘍和胃出血可能由藥物、飲食等非疾病因素或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腫瘤等疾病因素引起。藥物如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酗酒、辛辣食物等會損傷胃黏膜。幽門螺桿菌感染破壞胃黏膜屏障,增加患胃潰瘍風險,甚至導致胃出血。十二指腸-胃反流病和消化道腫瘤也可能引發(fā)胃潰瘍和出血。除常見原因外,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血友病也可導致該癥狀。建議及時就診,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并遵醫(yī)囑治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暴飲暴食,有助減輕癥狀。
大便出血不一定是胃出血,可能是由消化道疾病、肛門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胃潰瘍、胃癌可導致大便帶血,需進行胃腸鏡檢查;肛門疾病如痔瘡、肛裂也會引起這種情況,需使用痔瘡膏或痔瘡栓進行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導致大便帶血,需進行相關檢查。直腸息肉、結腸息肉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大便出血,建議患者及時就醫(yī)接受診斷和治療。
附子在治療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等病癥時有療效,但服用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灼熱。然而,胃灼熱并不會引起胃出血,更不會造成胃黏膜損傷,需要患者注意遵醫(yī)囑,避免盲目用藥,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胃潰瘍和胃出血的治療方式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休息以保證足夠睡眠時間。藥物治療方面,醫(yī)生可能會開具抗感染藥物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或者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鈉。當病情無法緩解,且嚴重時,手術治療如內鏡下止血術、開腹手術可能是必要的。定期復查、關注身體狀況變化也很重要,若出現其他不適癥狀要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