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屬于中醫(yī)狐惑病的范疇,脾腎陽虛可為該病的病因,也可作為其中的一種分型,是染病的發(fā)展及終末階段。
1、病因
脾土本虛,或長期服用苦寒藥,以致中陽受損,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聚,稟賦素虛,或勞役傷腎,致腎陽虛損,水谷氣化不能,水流橫溢,水濕為聚,積久蘊為濕毒,陰濕內(nèi)盛,流注經(jīng)絡、體竅,發(fā)為本病。
2、癥狀表現(xiàn)
患者病程遷延日久,潰瘍久治難愈,或此愈彼發(fā),或?qū)矣鷮野l(fā)??谇?、外陰潰瘍呈淡紅色,平塌凹陷,疼痛程度較前有所減輕,兩眼干澀而痛。頭暈乏力,精神倦怠,面浮無華,腰膝酸冷,食少納呆,下肢浮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苔淡苔薄,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3、治法
溫腎健脾,益氣除濕。
4、處方加減
基本組成:黨參、炙黃芪、忍冬藤、茯苓、白術、當歸、淡附子、肉桂、炙甘草、干姜、升麻。隨證加減:目翳遮睛者加谷精草、枸杞子;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者加太子參、鱉甲;復發(fā)性生殖器潰瘍者加鹿角片、熟地;水腫甚者加五加皮、漢防己。
5、用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口服。
6、常用成方
補中益氣湯、附桂八味丸、四君子湯、四神丸等。